在被食品安全问题困扰的中国,数千万中国人在一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重新找到了传统美食的可贵和食物中蕴含的人情味。中国中央电视台制作的《舌尖上的中国》自5月14日播出以来,不仅在夜晚10:30的时段掀起收视高潮,更是在网络上获得接近两千万的点击量。中国的“吃货”们守在银幕前,一边被诱人美食勾得直咽口水,一边为质朴的人情故事感动落泪。
生态等窗口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饮食、伦理等方面的文化。
面对镜头中唯美的美食,网友感叹现实中食品安全问题的揪心,不少网友疾呼,“镜头内外是两个中国,现实的舌尖上可能只剩下一张化学元素周期表”。
“中国的美食上寄托着许多细腻的情感。”《舌尖上的中国》第四集导演张铭欢说,在纪录片拍摄过程中,整个摄制组20余位工作人员历时13个月走遍中国60多个地方。面对纷杂的食材,张铭欢和他的同事确立了一项选择标准:拍摄承载中国人精神的食物。
“我们要拍摄的不是名厨名菜,而是普通人的家常菜。”陈晓卿说,“正如纪录片文案中写的那样,‘当今的中国,每座城市外表都很接近。唯有饮食习惯,能成为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标签。’城市变得极为相似,唯一的不同就是楼宇森林之间烹饪的食物和空气中食物的香气。”
陈晓卿说,中国之“变”是这部纪录片的重要主题。“我们在纪录片里展示了传统农耕的中国,但也告诉大家很多传统正在改变,有些片中出现的人可能是最后一代传承手艺的人。”
“电视纪录片是一件充满遗憾的工作。如果再有半年时间和多一点经费,我相信我们能把片子打磨得更加完美。”陈晓卿说。
“随着观众预期的提高和成功的市场营销,可以预见接下来会拍摄‘舌尖’的续集。”陈晓卿说。他告诉记者,自己制片的下一部作品是讲述中国人完成巨型工程的纪录片《超级工程》,而另一部大型纪录片《丝路》也在后期制作中,即将搬上银幕。“这只是个开始,标志着我们在向国际影像叙事靠近,前面的路还有很长。”陈晓卿说。
(央视网)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