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源:人民网
|
9月,美国奥巴马政府内外交和军方高级官员将密集访华。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昨天宣布,应外交部长杨洁篪邀请,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将于9月4日至5日访华。与此同时,在美国访问的解放军副总参谋长蔡英挺透露,美国防长帕内塔受中国国防部长梁光烈之邀将于9月进行上任以来的首次访华,相关准备工作正在认真展开。
美国外长防长下月接踵访华
美国高官的频繁访华正值中美双方近期就南海问题爆发针锋相对的指责之时,而美国关键盟友日本与中国围绕钓鱼岛问题产生的紧张关系同样是一大重要背景。
事先未透露信息
洪磊昨天简短发布希拉里访华消息时说,双方将就中美关系及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希拉里访华期间,中国领导人还将会见她。
这是希拉里今年5月初前往北京出席中美战略与经济年度对话之后又一次短暂的访华之旅。与5月例行的常规造访不同,9月初的访问更为突然,直至中国外交部昨天对外发布这一消息,美国国务院“一反常态”地未对此行程透露半点消息。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问题学者时殷弘认为,希拉里突然访华主要跟最近中美在南海问题上的相互怀疑、相互指责有关,“所以南海问题预计是她此行的主要议题之一”,他昨天告诉东方早报,此访的一大背景是中美正处于战略紧张和互疑阶段。
本月初,美国国务院发表声明,批评中国设立三沙市和三沙市警备区加剧南海紧张局势。中国方面随即提出严重质疑,并紧急召见美国驻华使馆临时代办,就美方该声明提出严正交涉。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心伯认为,除了南海和东海问题,中美如何就国际热点问题进行互动更加紧迫,尤其是叙利亚和伊朗问题。“叙利亚问题是一个重点,相较于其他几个问题,这一问题更具有紧迫性,加上伊朗问题,这是希拉里访华时会谈及的两个重点议题。”他告诉记者。
就在本月中旬,首轮中美中东对话刚刚在北京落幕,这是中美首次专门为第三方事务建立的一个机制化的双边对话框架。
非为钓鱼岛而来
但相较于中美整体关系中的诸多热点议题,眼下持续紧张的钓鱼岛问题似乎很容易让人与希拉里的突然到访扯上关系。
“我预计会涉及中日钓鱼岛争端,因为(东海)形势已经相当紧张,两国国内都有讨论到(局势)升级为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所以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的时殷弘说。
在中日领土争端问题上,日本一直寻求美国支持,主张钓鱼岛属于《美日安保条约》规定的“美国对日防御义务”范围。而力图借助日本的战略位置完成其战略重心向亚太转移的美国,对于日本的要求也无法“置之不理”。
就在中日围绕钓鱼岛问题紧张态势升级之际,美日高调举行长达一个多月的“夺岛”联合演习。
上周在美国访问的解放军副总参谋长蔡英挺明确就钓鱼岛问题向美方表明严正立场,坚决反对把钓鱼岛列入《美日安保条约》的适用范围。
《人民日报》海外版27日刊登《日本连放狠话是在玩火》的署名文章称,中国必要时将用行动警告日本不要在此问题上“玩火”。据《解放军报》消息,8月上旬起,解放军三大军区也接连举行军事演习。
但复旦大学的吴心伯认为,尽管会涉及东海问题,但希拉里此次访华并非专门为钓鱼岛争端而来。他认为,钓鱼岛事态的发展主要取决于日本,“在这个问题上,美国是控制不住的。”他说,中方历来反对美国担任钓鱼岛争端调停人的角色。
对于帕内塔9月访华的消息,吴心伯认为,与希拉里的临时安排之旅不同,美国防长的访问是一次常规性的访问,因而涉及的议题仍然是中美高层互访当中常规性的双边重大关注。中方的关注包括:对台军售、美军侦察机抵近侦察、美国在中国周边频繁的军演。
中美总体气氛不热
受访中国专家均认为,尽管没有大的争端和危机,但中美关系眼下正处于摩擦不断的紧张阶段。
中国知名战略专家、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郑必坚昨天在出席“2012中美经贸合作论坛”时也承认,由于战略环境变化和美国大选年政治干扰,中美关系的消极因素有所上升,但“双方在一些敏感问题和涉及第三国问题上基本上保持克制,力求稳妥的处理方式”。
谈及美国在亚洲的再平衡战略调整,郑必坚提出,这种“均势”地缘战略实际上是以20世纪的思维方式来处理21世纪上半叶的大国格局,可能对中美在亚太地区的合作机制造成不确定性。他进而主张将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具体化。
对于中美是否会走向冲突的命题,郑必坚认为,“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至更长时间不会发生世界大战,这里好有一比,你看太平洋上到处是风浪,但整体上太平洋是太平的,中国和美国都是世界大国,应该经得起小风浪,小的变动如果处理得当,就不会影响和破坏大局。”
郑必坚认为,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应该是两国相互依存不断加深,两国对话磋商不断密切,两国相互包容不断拓宽,两国共同利益不断提升,此外,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两国对于分歧的管控日益有效。
“中美间有合作,有竞争;有交流,但总体气氛比较冷淡;中美都在等待和观望。”吴心伯说,“应该说,中美关系眼下处在冷淡阶段。”
另据悉,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新闻司参赞刘为民即将升任中国驻美国使馆公使衔参赞。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