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源:经济参考报
|
苹果发布了该公司748家供应商的名单。数据显示,苹果供应链中约有600多家供应商来自亚洲,而其中又有一半以上是来自中国。这一数据并不让人吃惊。业界都知道,苹果外包了大量的产品----事实上近乎所有产品都由亚洲供应商生产。当然,苹果公司也因为亚洲供应商在使用劳工的法律和道德等问题上而面临了一些挑战,尽管苹果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Tim Cook)和其他合作伙伴都采取了各种措施来改善工作环境。
随着亚洲代工厂用工成本的不断提高,给苹果产品利润提升增加不小的压力。因此苹果公司有计划把部分供应商拉回到美国本土,库克去年宣布将为此花费1亿美元,不过这个举动被很多业内人士视为只是公关作秀手段。苹果最近压力很大,市场份额被三星赶超,财报数据低于预期,股价一路下挫。此时此刻,在众多分析人士质疑其创新力时,若将生产迁回美国本土,可以说是得不偿失。
2011年初,那时苹果的传奇掌门人乔布斯还在世。他和其他硅谷领军者和总统奥巴马共进晚餐,席间,奥巴马就忍不住问乔布斯:“要想在美国制造iPhone,需要投入多少?”奥巴马的意思再明显不过:苹果你应该回到本土,雇佣更多的人。
乔布斯则直言不讳地回答“这些工作回不来了。”《纽约时报》曾在一长篇分析文章中解释了为什么工作回不来了。该文章指出,这不仅是因为外国(其实就是中国)劳动力廉价,而且“苹果公司高官认为,外国工人的灵活性、勤劳与工业技能,以及海外工厂的巨大规模已大大超过了美国同行,以致“美国制造”对于大多数苹果公司的产品来说已经不再是一项可行的选择。”
作为唯一没有遭受二战荼毒的工业化强国,美国曾经生产出这个星球近40%的商品。如今,这一比例已降至18%。美国把美国女孩(American Girl)洋娃娃交给中国制造,把李维斯牛仔裤交给墨西哥制造,甚至把许多电影放到加拿大温哥华去拍摄,以至于可以把那里称之为“北好莱坞”。
难道这些巨头真的能将制造业重返美国吗?因为几年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影响,全球最昂贵的美国人力资源放低不少。尽管如此,中国劳动力成本仍比美国低很多,且代工规模已非常成熟。在中国,工人的工资大约为每小时2到3美元,几年前则为不到1美元。而在美国,大约每小时为18到20美元。中美制造业工资水平相差9倍。
如今苹果至少仍保持着强劲发展势头,这自然使得白宫进一步施加压力。最终,库克退一步,决定苹果在纽约州生产部分电脑。受压的并非只苹果一家,在美国“再工业化”大旗号召或施压下,Google、通用电气、卡特比勒、英特尔等大公司在过去一年也都公布了将部分高端制造业务回迁至美国的计划。
很显然,将生产全部回流美国,其人力成本会大大增加。
这对于市场份额正在被三星占据上风的苹果来说,无疑是个巨大挑战。三星2012年的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已经达到30.4%,高于上年的19.9%;而苹果的市场份额仍原地踏步,约为19%。
由于财报数据不如市场预期,加上分析师对于苹果创新能力的质疑,去年9月21日,苹果股价创下705.07美元的历史最高水平后便一路下挫,截至去年年底已经下跌24%。今年以来该公司股票进一步下跌16%。
目前,苹果位于美国国内的生产工厂主要生产iMac产品。从上个财季的财报情况来看,iMac营收只占苹果财季总营收550亿美元的一小部分,与之相反的是,苹果的iPhone、iPad和iPod等产品的营收占到了总营收的四分之三以上----约为76%,而这些产品多数由美国之外地区的供应商所生产。
分析人士认为,从短期来看,制造业向欧美国家回流,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趋势,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尽管中国和欧美国家的相对成本劣势正逐步缩小,但欧美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仍然较高,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回迁到国内,不符合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
从全球化发展趋势看,这种回流更可能是一种“逆流”,短期内可行,长期看得不偿失。至少库克本人就对此存有疑虑。他坦言,要将全部苹果制造业务从中国回迁到美国,绝非易事“坦白地说,价格倒不是多大的问题,问题是技术之类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制造业的相关技术已弃美国而去。不一定是人才的问题,但美国的教育制度已不再培养这样的人才,这是从头开始的问题。”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