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乌克兰政治危机于今年2月18日升级,亲亚努科维奇和反亚努科维奇两派相持不下之际,许多国际观察家就担心,“亲欧盟的西乌”和“亲俄罗斯的东乌”间,裂痕会越拉越大,并最终导致乌克兰东西分裂。
2月22日,刚刚签署的乌克兰和解协议在短短几小时间变成一纸空文,总统亚努科维奇出走、被解职和通缉,至今下落不明,乌克兰在不到一天时间里有了新的修宪、新的刑法条文,以及新的议会议长和内政部长,但于此同时,西乌和东乌间的矛盾,却并无缓解的迹象,而其背后的后盾----美欧和俄罗斯,也不断发出各种信号,这让人们更加担心,乌克兰会陷入分裂,甚至内战之中。
“分裂”的萌芽
2月19日,位处西乌、与波兰接壤的利沃夫州宣布“独立”,成为本轮政治风波中第一个喊出分离主义口号的地区。
利沃夫历史上是波兰和奥匈帝国的一部分,和欧洲渊源深厚,却与俄罗斯关系隔膜,利沃夫籍的示威者是此次“倒亚”运动中最激进、最不肯妥协的部分之一,“推倒列宁像”等标志性动作,大多出自利沃夫人的创意。甚至,早在本轮政治风波前,利沃夫人就表现出鲜明的离心倾向,去年11月危机爆发后不久,他们便在事实上把持了州的行政权,2月19日的“独立”,实则不过宣布既成事实罢了。尽管利沃夫的政治领袖们公开、正式的表态,是“脱离亚努科维奇政府”,然而如今这个政府业已不复存在,利沃夫人却丝毫没有取消“独立”的姿态。
与利沃夫“独立”相对应的,则是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的变故。
自亚努科维奇消失、基辅临时当局不断发布亲欧疏俄政令后,南部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这个乌克兰境内唯一俄罗斯人占多数的地区便陷入一片混乱,担心亚努科维奇失势后自己被殃及池鱼的部分克里米亚人走上街头,号召“公决”,宣称将根据公决结果谋求独立或并入俄罗斯。2月27日凌晨,部分武装示威者闯入议会和政府大楼,升起了俄罗斯国旗,并与闻讯而来的基辅代表进行谈判。
有人担心,利沃夫和克里米亚趋于两极的分离主义会分别波及西乌、东乌,导致分裂成为事实。
西乌不是铁板一块
有这种想法的人,恐怕低估了乌克兰局势的复杂性。
事实上西乌、东乌,或“西乌亲欧”、“东乌亲俄”,只是笼统的说法,不论西乌或东乌,都不是铁板一块。
西乌中的利沃夫(就是“独立”的地区),传统上是波兰和犹太裔聚居的地区,和波兰关系密切,二战前夕和二战后,这里两次被并入苏联,斯大林随即驱逐了几乎所有波兰裔,用于交换原本居住在波兰领土上的乌克兰人。然而那批乌克兰人恰是独立、分离意识最强烈、对俄罗斯最反感的“独立派”,这导致此后大半个世纪里,利沃夫不仅成为乌克兰独立运动的策源地之一,更带有浓厚的激进主义和分离主义色彩。
而与利沃夫毗邻的加利西亚、布科维纳和喀尔巴阡-鲁塞尼亚等地,历史上曾是奥匈帝国领土,居民以乌克兰人为主,他们亲欧,却主张乌克兰的“大一统”,更和利沃夫人彼此敌视,对波兰人持有戒心。
乌克兰独立后,这些西乌人表面上捐弃前嫌,团结一致,实则心思并不一致且互相提防。本轮政治危机中,示威者名义上的联盟组织----“迈丹”上层和基层示威者中最活跃的利沃夫人间屡屡出现“不合拍”,就是这种目标不一致的体现:“迈丹”上层意在按照自己的政治意愿改造整个乌克兰,因此希望“见好就收”,巩固既得成果,而利沃夫激进派则只关注本地区利益,甚至惟恐“革命”进行得不够彻底,坏了自家好事。
在席卷西乌的“推倒列宁像”乃至所有俄罗斯籍古代人物雕像运动中,利沃夫人主张,用乌克兰民族诗人舍甫琴科和前总统尤先科奉为民族英雄的、二战期间乌克兰独立党派领袖斯捷潘.班德拉取而代之,然而给班德拉塑像的主张立即在其它许多西乌地区引发强烈不满----此人在二战期间曾与纳粹结盟,更帮助党卫军屠杀犹太人和波兰人,喀尔巴阡人,北布科维纳人,甚至被“置换”到波兰、战前住在利沃夫的那些人,都不可能认同这样一位“民族英雄”。
东乌也是半斤八两
东乌也一样。
哈尔科夫、顿涅茨克等东乌绝大多数地区虽然传统上和俄罗斯关系密切,主张和俄罗斯发展良好关系,但在族裔认同上却仍然将自己视作乌克兰人,而非俄罗斯人,对和俄罗斯“一体化”事实上并不十分热心,更不用说与俄罗斯合并了。2010年大选时曾有民调显示,东乌克里米亚以外的各州,选民中多数所支持的,居然是季莫申科派的经济主张,但投的却是亚努科维奇派的选票----因为他们普遍不相信季莫申科派有能力实现自己的经济主张。大部分东乌人其实是赞成和欧盟一体化的,但不希望以和俄罗斯闹翻并付出巨大代价为交换,对俄罗斯摆出大国架势,让乌克兰签城下之盟,受嗟来之食,他们也并不赞成。
唯一的例外是克里米亚:这里直到1955年还属于俄罗斯联邦,之后被赫鲁晓夫当作“友好礼物”转让给乌克兰,乌克兰独立后,克里米亚曾掀起过几次“去乌归俄”的政治风潮。
经过近代多次民族清洗、迁徙,如今整个乌克兰境内,乌克兰族占77.8%,俄罗斯族17.3%,其他族裔合计仅占不到5%。语言方面,西乌基本使用乌克兰语,中乌则城市里乌、俄语兼用,农村流行乌克兰语,克里米亚以外的东乌则正好相反,城市里俄语流行,农村则乌克兰语流行。
在克里米亚,俄罗斯人也仅占58.32%,乌克兰人24.32%,克里米亚鞑靼人12.1%,其他各民族合计不到3%。语言方面,以俄语为母语的占77%,克里米亚鞑靼语11.4%,乌克兰语10.1%。
不难看出,不论西乌、东乌,甚至利沃夫、克里米亚,都已经经过多次“洗牌”,形成错综复杂的局面,分裂的口号可以喊得很响,却不易在较大范围内凝聚共识(尽管核心群体会很坚固),相反,“维护乌克兰统一和领土完整”倒成为此刻乌克兰受众最广泛的一句政治口号----只不过统一在谁的领导下,以什么模式和理念统一,各派意见大相径庭罢了。
俄罗斯会干预么?
亚努科维奇失踪后,俄罗斯官方给出了扑朔迷离、自相矛盾的口号。
俄罗斯联邦总理梅德韦杰夫一再警告乌克兰临时当局“不要迫害俄罗斯族裔”、“不得损害俄罗斯利益”,并暗示否则可能采取“必要行动”,而俄外长拉夫罗夫和俄国家杜马多位首要却一再表示,俄罗斯尊重乌克兰内政、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会干预乌克兰政局。
2月26日,事变后一直保持缄默的普京下令,在俄罗斯西部组织紧急军事演习,俄联邦国防部长谢尔盖.邵依古宣布,根据俄联邦总统命令,西部的俄军自当天莫斯科时间14时起进入戒备状态,该状态将延续到3月3日。由于此事恰发生在克里米亚局势紧张之际,加上俄在克里米亚驻扎有黑海舰队,该举措一度被怀疑为“动武准备活动”,但随后俄国防部又宣称,此举与乌克兰局势“无关”。
对于乌克兰的变故,俄显然是不满的。对于欧美在此次变故中所扮演的角色,俄联邦政府和普京本人也保持着警惕。但俄罗斯军队直接插手乌克兰事务,甚至协助克里米亚独立或“回归俄罗斯”的概率,恐怕微乎其微。
这倒并非因为美国、英国等国政府的一再警告----和俄罗斯的军事机器正面对抗,势必冒全面核大战的风险,这点谁都清楚,而是因为干预所需付出的政治和军事代价太过高昂。重新入主克里姆林宫后,普京的政治声望下降,对此他一直耿耿于怀,急于恢复自己和俄罗斯的形象,不久前不惜工本举办的索契冬奥会便是这种努力的一部分。如今索契冬奥会刚刚落幕,索契残冬奥会即将举办,此时出兵干预一个主权国家,无疑会令此前的努力付诸东流。
有人或许会以2008年干预、肢解格鲁吉亚为例,证明普京可能干预。但那一次至少表面上是格鲁吉亚先发制人,俄罗斯勉强师出有名,且即便如此也留下许多后遗症,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两个分离出来的“国家”迄今也得不到国际社会普遍承认。相较于阿布哈兹、南奥塞梯,克里米亚更靠西、战略位置更重要,乌克兰又是和欧盟接壤的国家,俄罗斯不可能不三思而后行。
不仅如此,正如一些分析家所指出的,俄本国境内高加索等地区,分离主义运动就十分猖獗,倘普京响应克里米亚亲俄势力号召出兵,直接干预和鼓励他国境内的分离主义运动,一旦日后本国分离主义运动再度猖獗,外国势力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