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February 22, 2014

北京地区联合辟谣平台:微波炉加热食物不会致癌

信源:新华网
记者日前从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首都互联网协会了解到,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自20138月份开通以来,发挥首都属地互联网企业和新闻媒体集群优势,以担当社会责任、提高媒介素养、维护网络健康为宗旨,在打击网络谣言专项战役中战功赫赫

去年11月,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再添一重器。北京电视台正式加盟辟谣平台,同时创办了一档旨在打击网络谣言、澄清传闻、传播事实真相和科学知识的专题栏目《一辨真伪》

当天,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首都互联网协会与北京电视台联合对近期网络上特别是微博、微信上出现的著名谣言和辟谣过程进行了全景回顾

谣言一:VC虾同食赛砒

专家:即使连吃100个苹果、100公斤虾、100VC,也不会产生致命毒素

结果:记者当场试吃无恙

一辨真伪:网上流传着“VC虾同食赛砒霜传言,对此,解放军307医院毒检实验室专家进行了实验。专家先把VC虾放在瓶子里搅拌,经过检查,果然从中发现了砷这种存在于砒霜中的物质。但专家表示,虾本身就含有砷,其实海产品中都有砷这种物质。人体本身也有砷的存在,只是含量非常微小

专家进一步解释,临床上并没有发现柠檬与虾同食中毒的类似案例。有些食物相克杀人的说法仅仅是传说,在理论上并没有解释,也未见实验证据,没有临床报告。专家表示,即使一次性摄入50个中等大小的苹果或30个梨或10个橙子产生的维生素C这种理论设想发生,也不会致命

为了进一步证实谣言,北京电视台记者亲身同时食用了虾和VC经过两个小时的消化,请医生抽取血液样品进行检查。记者送检的血液样品中,砷的含量为每毫升血液小于15.8纳克,在正常参考范围(每毫升血液小于31.6纳克)内,无任何不适

谣言二:酸性体质是万病之

专家:将临床上的酸碱中毒与保健之间偷换了概念,两者不是一码事

结果:纯属伪概念

一辨真伪:针对网络上100个癌症患者抽血检查,结果100个癌症患者都是酸性体传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唐子人表示,所谓酸性体实是个伪概念,而酸性体质是万病之源的说法在医学上也没有科学依据

专家解释,所谓酸性体酸性体质是万病之源完全是将临床上的酸碱中毒与保健之间偷换了概念。在医学临床和医学研究中,一个人的身体偏酸,是指该人身体处于酸中毒状态,不及时治疗随时会有生命危险,不存在所谓酸碱体质。同时在临床实践中,从来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所有的癌症患者都是酸性体

谣言三:微波炉加热食物致

专家:食物本身无化学变化,不可能产生致癌物

结论:距离炉门5厘米用微波炉,无任何危

一辨真伪:当前,网络上有不少关于微波炉致癌说的流言。有网友不仅声称微波加热的食物易使身体产生大量的癌细胞,还说国外家庭中没人用微波炉。对此传言,中国农业大学食品与营养学院副教授朱毅表示,微波炉加热食物与家庭日常使用的炒、煮、炖等烹饪方式相比,温度高、烹饪时间短,不但不会破坏营养,反而有助于营养物质的保留。同时,用微波炉加热饭菜由于热得快,并且不用加水,食物中的维生素矿物质保留得更多

专家指出,微波炉的原理是将电能转化成热能,而食物只是简单地从微波炉中接收热量,只要按照说明书上的要求来加热,绝对不会发生性质的改变。其只是加热食物中的水分子,食物本身并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所以不可能产生致癌物。同时,在距离微波炉炉门5厘米处使用微波炉,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影响

谣言四:黑夜看手机会导致失

专家:最多造成眼干、视力下降

结论:眼疲劳可能,不会失明
一辨真伪:网上传言说,关灯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屏幕在黑暗中特别明亮,人近距离观看,高能量会直射眼睛,直接伤害到眼睛的黄斑部,使人患上不可逆的黄斑病,最终导致失明。同时还称,睡觉前关灯玩手机会造成瞳孔长时间散大,堵塞眼内液体循环流通,很容易导致青光眼的发生,甚至导致永久失明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专家找到一位志愿者,现场测试眼睛对于强光和黑暗中瞳孔的变化。医生用了眼科手术台上的强光灯和纸板来做遮挡,清楚看到了瞳孔在光线下扩大与缩小的变化:光线照着瞳孔时,可以引起瞳孔大小的变化。光线强瞳孔缩小,光线弱瞳孔变大。晚上光线不好时人的黑眼球会变大,其实是光线对瞳孔的影响

专家指出,只是瞳孔变化并不会引起失明。同时进一步解释,手机、平电脑的亮光在黑暗中刚开始看会有炫目的感觉,但是很快眼睛会适应这种亮度,且屏幕光亮是发散的,并不会直接伤害到眼睛黄斑部。但是黑暗中看手机、平板电脑确实对眼睛存在伤害,易造成眼睛疲劳、眼干、视力下降等,但不会造成失明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高晓红认为,北京联合辟谣平台推出的这个栏目特别契合当下络清朗动的主题,选取的内容又是百姓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疑惑点,达到了以正视听的目的。她建议北京市所属网站进一步加强与传统主流媒体合作,形成合力,激浊扬清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