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October 1, 2012

日本政坛匮乏政治家令中美头痛

信源:美国之音

2070年代中日建交以来,中日之间关系一直呈曲折发展趋势。究其原因,是因为40间日本政坛仅仅出现过两位堪称政治家的领导人。正是日本缺乏政治家领导人,直接导致经济下滑以及右翼势力的抬头,最终在外交上则表现出强硬对抗路线。就当前日益升温且具有战争风险的钓鱼岛问题而言,中国对此愤怒,美国深感头痛

日本政40年前出现了战后第一位草根首相田中角荣,他就任不久,便与外相大平正芳、内阁官房长官二阶堂进一起前往中国与毛泽东、周恩来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925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率领230组成的庞大代表团乘专机来到北京,开始中日外交上的破冰之旅,而中日也正式建交。

除了田中角荣,日本政治家桥本龙太郎在执政期间也致力于中日关系发展。桥本龙太郎生前曾多次访华。19979桥本作为首相访华,在中国国家行政学院发表演讲,并作为日本首位在任首相参观了中国东北的九一八纪念馆

田中角荣及桥本龙太执政期间,不仅推动了日本同周边国家的外交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日本国内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然而,这种局面并未持续太久

1990年后,由于2080年代末过度投资所造成的资产膨胀以及证券和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化,日本泡沫经济瓦解。日本经济进入持续衰退期,通货紧缩逐步加深,工业生产与效益20年来呈下滑趋势;除此之外,20间,日本内需对GDP贡献率都是负值、出口形势受国际市场影响很大,出口增长进一步放缓;由于经济不景气和雇佣制度的改变,日本私营部门就业人数不断减少,失业率逐年上升。日本经济陷入严重衰退中,国内民众怨声载道

在此20间,日本政坛经历了马灯般的首相更迭,而在这一过程中,日本右翼势力抬头。在应对经济问题上,右翼分子并无切实解决经济的对策,无力应对国内经济颓势;在应对国内政治上,他们主张修改宪法;在外交上,他们主张强化日美同盟,在高调宣扬中国、朝鲜威胁的同时,主张对中、朝采取强硬对抗路线。在军事上,日本右翼势力将归亚洲为其对外战略的重心之一

尤其在面对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与地区影响力迅速提高之际,日本无时无刻都感受着被超越的危机,右倾保守思潮进一步升温。然而,右倾化加剧将导致日本在外交政策上的对抗性。随着右翼能量越来越大,日本政府不仅不严加管束,反而姑息纵容,甚至将其当作挡箭牌。在此期间内,未能出现一位像田中角荣、桥本龙太郎似的日本政坛领袖人物,扭转日本政坛及外交危机。与之背道相驰的是,日本政府积极谋求修改和平宪法和无核三原则,推出动态防卫军事战略,把防卫厅升格为防卫省,企图摆脱战后国际秩序的束缚。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迷失,让日本始终无法找到成为正常国家应有心态

中日钓鱼岛危机升温后,日本指责中国军事威胁,并有意借《美日安保条约》做后盾,在钓鱼岛问题上与中国政府强硬对峙。《美日安保条约》规定,美日两国将共同发展和维持抵抗军事攻击的能力,在日本管制的领土上任何一方的军事供给,将被视为对另一方安全的危害。因此,很显然的是,一旦中日爆发军事冲突,美军势必会卷入到战争中来,而至于战争的程度就要看两国为政者的意志与理智

然而,随着美中经济贸易加大,以及各方面各层次合作加深,美国需要在21纪当下同中国保持密切、友好的关系,依靠但不依赖中国提升美国经济的发展;另外,目前美国国内正值大选期间,虽然两党候选人不断抛出中国牌,但分析普遍认为,这都是两党候选人为了赢得票仓的权宜

从外交上来看,象驴两党候选人目前无暇东顾,他们都将主要精力放在筹备美国大选中。另外,美国此前刚刚结束阿富汗以及伊拉克战争,国内民众对此好评如潮,民众希望和平,并不希望美国再次卷入另一场战争。因此,对于两位候选人而讲,他们自然也要附和民意,不愿美国被卷入中日战争

所以,面对被右倾势力主导的日本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强硬表态,美国政府进退维谷,十分头痛。在钓鱼岛问题上放弃日本,美日同盟势必出现裂痕,美国在东北亚乃至亚洲战略势必受损,如果在钓鱼岛上力挺日本,则会导致日本更加有底气地与中国展开对抗,中日之间剑拔弩张已是必然,中日战争也将随时爆发。但这,绝非今日美国所乐见,而面对日本政府购买钓鱼岛并欲将钓鱼岛国有化的行为,中国政府也相当愤怒。中国政府曾多次严正声明,钓鱼岛及其周边附属岛屿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固有领土,是中方的核心利益

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秦刚此前就日本首相野田在联合国大会的演讲接受采访称: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方对此有充分的历史和法理依据,并指出日本政府的国有化践踏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本质上是不能彻底反省和清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历史,企图否定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挑战战后国际秩序。在中国看来,日本挑起钓鱼岛问题,不但破坏了中日两国的默契以及友好关系,同时加剧了中国东海局势的紧张,这对正在寻求和平发展的中国来说,绝非愿意看到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