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源:今日新闻网
|
国立台湾大学教授奇迈可(Michael Keevak)的近作《变黄:种族观念简史》探讨了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如何在西方人的思想观念中被渐渐“染黄”的过程。他认为此种观念伴随西方的殖民时代而生,就民族感情而言是一种偏见和歧视,就理论而言则根本上就是一种“伪科学”。
奇迈可在其新书《变黄:种族观念简史》中指出,人为地将芸芸众生分为白、黄、黑、棕等诸色人种实则出于欧洲殖民时代的需要,为西方的殖民和扩张行为提供了合法性。
作者认为,在东西方交流日益扩展的18世纪,中国人起初还被认为是白种人,但随着殖民程度的加深,“白人”逐渐开始专指从事殖民活动的欧洲人;而被殖民的国家必定与之不同。欧洲人深信,他们是上帝的选民,他们注定要统治世界,因此他们必须要在肤色上与其他人种区分开来。因此,黑色代表非洲,棕色代表印度,这可以一目了然,但东亚人却着实让他们费了些脑筋。当时有人提出了“黄种人”的说法,并且和当时流行的“蒙古人种”的观念相融合,然后在西方人的思维中定型下来。
奇迈可强调说,这种观念产生的过程绝非未带感情色彩,黄色在西方往往指不好的事物:“黄色”可以表示一个人怯懦,“黄色新闻”(yellow journalism)表示耸动性和污蔑不实的报道。而且根据18世纪一位植物学家的分类,具有麻醉、致幻和毒性功能的植物正是以“黄色”为特征。然而对西方人而言,此种命名并无不妥,他们急于证明自己的占领和征战完全合理,而这种“黄色人种”的观念正好就应运而生。
在19世纪后期,“黄祸”(the yellow peril)一词开始出现,意即中日两国将大量向美国移民,并最终将摧毁盎格鲁撒克逊文明。而火上浇油的是,当时正赶上淘金热时中国矿工大量流向向加利福尼亚,由此才催生了1882年的排华法案。该法案直到1943年才被最终废止。
奇迈可的结论认为,那种视东亚人为“黄种人”的观念压根儿就是“伪科学”,是在现实中找不到任何依据的无聊偏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